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食品安全的新需求,已成为新时代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新征程,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让人民吃得放心,这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大任务。
12月18日上午,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安全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新时代、新需求、新征程”为主题在北京召开“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成果座谈会”,发布了《2016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2016年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报告》《2016年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研究报告》《2016年主流网络舆情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大数据研究报告》《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
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朱长学出席会议并致辞。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华南食品安全研究发展中心、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等有关方面的学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境内外50多家新闻媒体出席了研究成果座谈会。会议由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团队负责人吴林海教授主持。
《2016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指出,2016年,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食品的生产与市场供应基本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2016年,全国农产品质量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7.5%,比2015年上升0.4个百分点。全国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自2012年首次公布该项统计数据以来已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2016年,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6.8%,与2015年持平,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的总水平已由2006年的77.9%上升到2016年的96.8%,且自2010年以来一直稳定保持在95.0%以上。研究报告同时指出,现阶段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出现的主要风险是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农业生产与工业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引发的多种矛盾产生的长期累积,土壤污染和农药等化学投入品过量施用是从源头上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最主要因素。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在于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污染、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重金属等污染、农药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以及生物毒素污染等。
《2016年主流网络舆情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大数据研究报告》是研究团队采用大数据挖掘工具进行的专项研究,重点研究了2016年国内主流网络舆情所报道的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研究表明,2016年国内主流网络舆情报道全国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数量相比于2015年呈大幅下降态势,但仍处于相对高发期。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集中在酒类、肉与肉制品、蔬菜与蔬菜制品、水产与水产制品、水果与水果制品等五大类,且主要发生于食品生产与加工环节(66.91%),其次依次为消费、流通与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由于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或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使用过期原料或出售过期产品等人为特征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占比达66.18%。
《2016年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报告》指出,食品安全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有效平台。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网民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新的改善且比较有信心,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意愿较高,但网民识别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真实性的能力不强,而且更为关注舆情中的负面信息。研究提出,应深入探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与监管引导策略,以促进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健康有序发展。
《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健康中国”与“食品安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已基本完成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已成为新时代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食品安全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以新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各级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通力合作,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依法惩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统一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形成,但仍面临诸多的问题。社会共治已在法律上确立为食品安全风险的基本原则,政府监管“一条腿走路”的单中心模式正在逐步改变,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格局正在形成,但现阶段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路径与作用发挥相对有限,必须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推进。

发布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