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与公共政策为主题的“第五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在无锡召开。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办,江南大学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研究》课题组承办。来自江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3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论坛收到论文50多篇,近30位专家在会上重点围绕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食品安全治理中的机制、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科技问题等进行了发言。
基于多学科视角审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是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特点。会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教授做了《关于STPP理念的现实性和前瞻性》主旨演讲,指出食品安全风险的治理需要依靠科技与机制的有机结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研究所刘海波研究员指出,食品行业涉及知识产权各个方面,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有助于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建议在条件成熟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可以将世界知识产权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作为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某一年度主题,呼吁世界范围内树立崇尚食品科学和保护食品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食品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提升全球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水平。南京农业大学严火其教授指出,可以通过改善动物的福利状况来改善人类的食品安全状况。中国农业大学李建军教授认为数据科学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可能为食品安全治理带来新的机缘,一方面数据科学的应用可能强化食品安全监控和危机处理的精准性;另一方面,数据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融合创新可能拓展出食品生产的新范式,进而为从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全过程治理提供有效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提出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若干“哲学”追问,认为社会共治对治理中国食品安全风险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关键是建立成熟健全的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要充分发挥食品行业的协会、行会、中介组织以及消费者协会、专业媒体、NGO组织的作用,让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利诉求充分表达,在良性博弈中保证中国食品安全风险在可控和可接受的范围内。
与会专家研讨中一致认为,食品安全风险客观存在,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对目前处于深度转型的中国而言,食品安全风险更为复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与分散的、落后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有效治理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关键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务之急是,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社会共治体系。与此同时,必须加快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的建设,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消费的科学素养,这是扭转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持续低迷,重振食品安全消费信心的必由之路。会议形成共识,社会共治是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思路上的重大转变。
会上,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林海教授介绍了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研究情况。基地主任徐立青教授介绍了江南大学学科建设情况。与会专家高度赞赏江南大学近年来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第五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