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者观点 > 正文 学者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网刊登我院浦徐进教授文章: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加快构建现代化食品供应链治理体系

来源:   至尊z9999全讯     发布时间: 2018-03-12    点击量:

【中国社会科学网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由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联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研究”(14ZDA069)课题组的三位学者,围绕这一顶层设计上的治理思路,就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以及打造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从顶层设计、改革引领、法治保障,到产管并重、多策并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社会共治格局逐步形成、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为新时代推进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进程指明了方向。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安全食品供给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对食品安全风险及其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多个社会主体、多种调整方式进行宏观设计和整体布局,要基于供应链的视角来审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问题。

构建现代化食品供应链

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加快构建现代化食品供应链治理体系,有利于科学认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合理地对其进行评价和控制,从而有效改善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困境,推动我国食品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构建现代化食品供应链治理体系的意义就在于:第一,它是落实食品产业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供应链具有创新、协同、共赢、开放、绿色等特征,构建现代化食品供应链治理体系,有利于加速食品产业融合、深化社会分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有利于建立食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有利于建立覆盖食品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控体系。

第二,它是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目标的重要途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是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通过各种机制共同保障食品安全。构建现代化食品供应链治理体系有利于促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吸纳社会组织、个人等非政府力量的加入,真正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目标。

第三,它是提升食品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供应链作为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态,既在食品企业层面对上下游产业协同发挥作用,优化微观产业运行机制,提升产业组织能力,又能够在国家层面对国家间互联互通提供基础支撑,实现国家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现代化食品供应链治理体系有利于整合全球资源,建立全球供应链平台,更好地推动国内食品企业广泛参与国际分工,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构建现代化食品供应链

治理体系的现实困境

构建现代化食品供应链治理体系应该从发展实际出发,符合科学规律,适应中国国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发达国家不同,我国食品供应链治理面临着特有的难点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食品供应链的层级过长且主体分散。我国食品供应链横跨一、二、三产业,覆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物流运输以及餐饮管理等环节,复杂且难于管理。从加工环节来看,一些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这成为制约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食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存储方面,我国长期比较重视城市经营型冷库建设而忽视了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而忽视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在运输方面,冷藏运输更多应用在干线运输,在支线配送上很少采用;在服务方面,也存在着服务标准不完善、服务内容不完善等问题。

三是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完全建成。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我国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尚不充分,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的应用普及程度较低。

四是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相关安全标准体系,如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等不完善,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建设也明显滞后。

构建现代化食品供应链

治理体系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当前社会现状作出的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判断。在具体实践中,应基于国际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以实现社会共治为核心,创新发展食品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食品供应链治理体系。这是推进食品安全战略的重要路径。为此,应着重在治理主体的新组合、治理能力的新突破、治理效率的新提升、治理水平的新发展上作出努力,既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新需求,又能为食品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一是创新食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实现治理主体的新组合。发展“农户+合作社+产地交易市场”、“核心企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等食品供应链创新模式,由供应链核心企业对食品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

二是发展现代食品交易和物流新技术,促进治理能力的新突破。加快食品供应链“三网合一”(互联网、物联网及物流信息网)建设,支持多层次、多目标的供应链集成化管理,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缩短供应链运作时间,在供应链上建立高效的治理机制,提高整条食品供应链的治理水平。

三是增强食品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推动治理效率的新提升。注重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减少食品流通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构建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物流体系,从而确保食品供应的时效性,减少因易腐性产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大力推广使用冷链物流,实现冷链物流规模化、网络化和标准化,从而有效减少运输损耗,保证食品的安全性、新鲜度以及营养度。

四是完善食品供应链安全标准体系,实现治理水平的新发展。加快制定食品供应链产品信息、数据采集、指标口径、交换接口、数据交易等关键共性标准,加强行业间数据信息标准的兼容,促进供应链数据高效传输和交互。积极参与全球食品供应链标准制定,推进食品供应链标准国际化进程,促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保持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标设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使监管部门在工作中有据可循,有法可依。

(作者系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至尊z9999全讯)教授)

Baidu
sogou